溶解氧,顾名思义,就是溶解在水中的氧分子,英文可简称为DO。 对于水产养殖水体中的溶解氧,尤其要看重增氧与耗氧两种运动的动态平衡。 增氧靠什么? 主要有2种途径:1种是自然途径,就是通过水中浮游植物及水草的光合作用、大气扩散复氧;另1种是人工增氧,包括机械增氧、使用增氧剂、引入新鲜水体等,比如常用的供气装置属于机械增氧。 自然途径,通常会有较多限制因素,如光合作用,其增氧的效果与浮游植物及水草的密度、太阳辐射强度紧密相连。白天时,浮游植物及水草通过光合作用增氧,夜间时会通过呼吸作用耗氧。大气扩散复氧,其増氧效果易受风速、空气湿度、气压和水温的影响。 耗氧主要在哪里呢? 主要方式有水生动物呼吸和新陈代谢耗氧、有机物分解耗氧、底质耗氧、水温升高加快溶解氧逸散、化学氧化反应耗氧、夜间水草和浮游植物呼吸耗氧等。 水体中溶氧量的多少,对于靠用鳃呼吸的鱼类来说有着致命的影响。在养殖过程中,每种靠鳃呼吸的鱼类都有着各自的最低溶解氧要求,也称最低临界需氧量。 溶解氧低于临界需氧量,会产生2个方面的问题,一方面会快速导致缺氧症,致使养殖鱼类体质下降,食欲减退,严重时会导致窒息无法存活;另一方面溶氧量过少,会导致有害厌氧菌大量繁殖,进而分解有机物,不断生成氨、硫化氢等有害气体,也很容易导致鱼类“中毒”。 大多数淡水鱼类,其基本生长需氧量处于5mg/L至10mg/L区间,当水体中含氧量低于3mg/L时,鱼类就会出现不再摄食,生长停滞;当含氧量小于2mg/L时,鱼类便开始出现浮头。 根据大量养殖经验,对于某种鱼类来说,当水体中溶氧量在其适宜生长的范围内时,随着溶氧量的升高,其摄食量也会相应增大,投喂的饲料利用率也会逐渐提高,从而生长速度也会加快。 当然,养殖水体中的溶氧量也并非越多越好,据研究报道,当水中的溶氧量达到过饱和,特别是饱和度达到150%以上时,鱼类也容易患气泡病。对水产养殖水体中的含氧量进行监测,观察其变化趋势,适时调控,是防治水质恶化,保障水产品健康生长不可或缺的。 由此可见,溶解氧是各类水产品生存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,同时也是评价水质好坏的生态因子之一,其含量和动态平衡,直接或间接影响着水体养殖的饲料转化率、摄食量与抗病能力。
本文连接://www.yongyuehn.com/newss-1869.html
|